白芨Bletilla striata(Thunb.ex A.Murray)Rchb.f.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作为传统中药被历版《中国药典》收载,主要以干燥块茎入药,具有收敛止血、消肿生肌等功效,用于咯血、吐血、外伤出血、疮疡肿毒、皮肤皲裂等症的治疗。近年来,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白芨除制成饮片直接使用外,还被广泛应用在复方中药制剂中,白芨使用量逐年增加。但白芨种子发育不完全,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和生长,实生苗极为稀少,并且由于人为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,使得野生白芨数量急剧缩减,濒临灭绝。目前,已被《中国植物红皮书——稀有濒危植物》第一册收录,并已写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保护种类。
市场前景
白芨以块茎供药用,具有补肺止血、消肿生肌等功能。主治肺结核咳血、支气管扩张咯血、胃溃疡吐血、尿血、便血等症。外用治疗外伤出血、烧烫伤、手足破裂等症。又因其具有粘性,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。同时还被应用于化妆用品,现代药学证明,白芨还具有美白功效,有“美白仙子”之称。随着对白芨的进一步研究,其新的用途将不断被拓宽。
效益分析
白芨属三类药材小品种,其价格很少出现大起大落。20世纪80年代,白芨价格多在4~6元上下浮动,进入90年代,随着白芨中成药的配方应用,其用量也相应增加,价格也开始有所上扬。但整个90年代,白芨的需求相对稳定,其价格也平稳运行在8~11元上下。进入21世纪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白芨的用途不仅局限于医药方面,而且在化工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,其价格也随用量的不断增加而平稳上升。自2000年5月至2001年1月,其价格由10升至14元左右,其后又逐步升至16~18元,一直到2004年7月,其价格一直坚挺在18元上下。近十年来,随着医药制药及美容产品对白芨的大量需求,白芨的价格也一涨再涨,到2014年,白芨价格已上升到200元左右,种植前景优势明显。
野生资源日趋减少,人工种植必成趋势
白芨的货源供应主要来自这些产区的野生资源。白芨的人工种植面积甚少,近几年虽然白芨价格逐步上扬,但种植面积发展缓慢,只有少数药农在山坡、林下空闲地少量栽种,尚未形成规模。产区药农仍习惯采挖野生白芨以供市场,野生资源虽然分布广泛,经长期采挖,势必使其资源日趋减少。